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体系。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2738所高校,专任教师188.3万人,在学学生规模4183万人。高等学校富含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是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也通过服务乡村振兴从而形成“国情育人一劳动教育一创新创业一成果转化一乡村振兴”的双向促进机制。
为发挥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资源优势,推动全国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并服务乡村振兴大局,金博宝最新官方网站查询网址 于2021年开展“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工作”,首批推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0所直属高校的85个创新试验项目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首批入围项目并不聚焦在帮扶资金或人员的体量投入大小,而是重在考察帮扶主体在村庄空间内的创新行动与创新模式。85个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村庄的综合施策类项目,共计28项;另一类是基于产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单点推进项目,共计57项。这些项目反映出的高校帮扶方案可以通过创新迭代、制度扩散来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成本节约型的有效帮扶模式,对全国高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也为全国各大企事业单位推进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一、综合施策类项目
高校施行的综合类项目将乡村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高校优势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改造与建设的路径模式,实现可持续地长效乡村治理,建成示范村、样板村。较为典型的有如下方案。
北京大学探索以“村庄共同体建设”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北大方案”。该校以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和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某村为试验点,以打造“承载良善生活的村庄共同体”为目标,以村民为主体统筹推进乡村产业、精神、治理、文化和人才五个方面。具体做法是进行产业培育,形成一套产业运营体系;优化公共空间,提升乡村凝聚力;提升乡村公共事务治理水平;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培育乡土人才。
同济大学以乡村规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该校发挥城乡规划学科优势,以云南省云龙县永安村为试验基地,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从产业、人居环境和文化三方面展开实践,突出人在规划中的作用,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展建设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把艺术元素融入村庄规划建设。该校发挥艺术类高校的设计优势,为景德镇西湖乡的四个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自然生态修复、产业规划、建筑改造更新设计,有效地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和人居环境,实现“美”与“振兴”的统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以“赋能”为方式,以系列工程为抓手的乡村全面振兴试验。该校发挥多学科优势赋能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红石村,以“九大工程”为抓手,探索乡村振兴的“红石村模式”。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实施“头雁工程”,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领头雁”队伍;助力乡村教育,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和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两大工程;推动产业融合,实施“产业提档升级工程”;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实施“能人培育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六个一工程”和“公民道德塑魂工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化建设工程”。
整体来看,各高校开展的综合施策项目以系统化、整体化的视角,从乡村的产业、环境、组织或教育等几大方面综合施策,注重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多方联动,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增强了实施的效果和可持续性,从而能够全面地解决乡村发展困境,达到长效治理。然而,由于实施的举措涉猎广泛,需要同时兼顾,受人力、资金、时间等客观条件限制,增加了项目运行的复杂性和难度,对实施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此类项目若运行不当则可能导致措施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以及方案臃肿冗余而缺少灵活性。
二、单点推进类项目
(一)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药科大学对金丝皇菊凉茶为代表的地方农产品进行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以此带动乡村产业链延伸,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对甘肃省宕昌县玉岗村的富含锶元素的水资源进行饮用水开发,对其产品进行设计、改造、宣传和销售,带动村民致富。浙江大学以科技帮扶灵芝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云南省景东县山冲村建成富有生态特色的“中国(西部)高原灵芝第一村”。山东大学推动河南省确山县药材产业发展,建立百蕊草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振兴当地中药事业。河海大学助力建设陕西省石泉县高效蚕桑产业示范基地,创新驱动其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推动县域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高发挥科研优势,将科技元素融入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研发推广机械化收割技术及机器设备,探索适合云南省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丘陵山区糖料蔗机械化收获模式,推动全县甘蔗产业发展,以振兴当地经济。北京化工大学以科技帮扶内蒙古科左中旗产业园,实施科技支农项目,搭建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升级建设帮扶产业园。重庆大学利用研发出的“妙栽•有无技术”,为云南省绿春县绿春茶产业注入新技术硬“芯”,注重提升产业文化和产品品牌软“芯”,建成茶产业“芯”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打造“农掌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助力陕西省蒲城县龙池镇中国西甜瓜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第三、挖掘、创新和利用当地文化、地质条件开发独特旅游产业。
电子科技大学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甲根坝镇亚弄村打造“藏家乐”特色乡村旅游业,依托川西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具有藏式特色的民居接待为核心为依托,融入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从而形成高原涉藏地区特色旅游接待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推动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村地质文化村建设,探索以“地质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地质文化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二)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聚焦教师培养,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事业的关键,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的质量;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发展中的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的未来,关系着农村日后的建设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启动实施乡村教育“繁星计划”一一基于“寻甸实践”的大规模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乡村教师培训,推动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展“服务乡村振兴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精准对接丽江市乡村中学英语教育需求,打造优秀外语师资队伍。陕西师范大学通过“景谷经验模式”推向纵深和宽广,坚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从教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培养理念,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质量。山东大学开展留守儿童精准扶智新模式一一“守望行动”大型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制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缓解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深化教育帮扶,多维度助力教育发展
高校注重从整体性、系统性角度,着力于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当地教育质量,实施教育帮扶。
南京大学探索建设以协同一批教育组团帮扶单位、派驻一个研究生支教团、牵手一所高质量高中、配套一批教育帮扶资金为主体的“四个一”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帮扶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开展“村学+”帮扶模式,以帮扶乡村幼儿教育、小学义务教育为基础,拓展至农村技能教育、文化教育、科普教育、党建教育等。中南大学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创新试验,持续巩固基础教育,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突出民族特色教育,推动江华县乡村教育现代化。
(三)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挖掘当地文化,以文化助产业、助治理、助建设等,增强乡村社会的文化氛围,增加乡村文化底蕴,展现乡村独特的精神风貌。
中国传媒大学以“文化+”为引领,通过传媒赋能、文创赋能和人才赋能,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使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同步,实现文旅振兴乡村。中央美术学院把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甘肃庆阳县乡村规划建设中,让艺术介入乡村风貌建设、艺术介入乡村产业、艺术介入乡村教育。华东理工大学以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为引领,重点在教育、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帮扶,将云南省寻甸县塘子社区打造成一个具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中国政法大学致力于打造法治文化示范村,注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增强农民群众法治观念,使乡村法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良好精神文明体系。
(四) 特色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综合平台,推动长效治理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乡村改革治理,要激发乡村内部活力,推动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高校创新建设工作站等服务平台,为乡村帮扶工作提供长期保障,推动长效治理。
清华大学在全国15个省份建成25个乡村振兴工作站,为驻点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服务,提供生活、工作、培训等功能保障,全年全时运营,将工作站打造成了人才培养、汇聚各方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北京大学实施“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工程,培养一批能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建设“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作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具备应用研究、科技推广、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等功能,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科教融合创新试验基地”,使其具备发展乡村产业、培养乡村人才、建设乡风文明、打造美丽乡村、加强乡村治理等功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第二、完善医疗服务,推动环境整治,预防自然灾害
高校开展定点帮扶乡村时,为满足村民实际需要和乡村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建设分级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健康乡村”建设;或推动山区河流治理,整治环境,提高预防自然灾害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建设“区乡村”三级联动健康体系,增强当地医疗能力、加强疾病预防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格局,推动建成“健康乡村”;天津大学发挥环境学科、建筑学科特色优势,采用农耕土壤修复和生态有机肥等技术推动土壤治理,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助力甘肃宕昌县乡村振兴。四川大学针对四川甘洛县山洪地质灾害现状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创新性地实施山区河流智慧管理与减灾防灾应用,提高当地的灾害防治能力,降低山洪灾害损失,为甘洛县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转自《终身学习前沿2021-12-03》
作者:潘昆峰,粟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