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先后通报了多名儿童确诊新冠的消息,流调发现他们曾在确诊病例家庭的“小饭桌”托管。相关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孩童校外托管的热议。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孩子在比利时上学时的情形,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女儿三岁进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压根没有入托费之说。后来上小学时,选择的是离家不到500米的一个公立学校。学校下午三点半放学,但也可以等到五点再去接。在此期间,学校不再分班授课或辅导,而是让学生集中在大教室里自习、做作业,也有学生在操场参加体育运动的。学校概不收费。
开学后不久,女儿说,每天三点半之后的自习时间,老师会把她和另外几个“外国小朋友”喊去补课。原来,由于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法语比当地孩子稍差一些,老师会给他们讲故事,以便提高他们的法语水平。我也曾担心是不是要交钱,但从未见到学校的账单。
后来,我的一位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做研究的教授朋友告诉我:“不要钱,老师是志愿的。”原来,他的孩子当时刚转到比利时来上学,法语更差,学校为了让他跟上班,自愿给其补课。“比利时都这样。”他说。
我女儿一共补了大约一个学期,从未接到账单,也未见到老师向我们家长“表功”。也许学校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小女上小学,除了午餐费以外,没有其他费用。小学每两周一次游泳课,每个月有一次外出活动,比如骑马、访问农场、看演出之类,都不要钱。
据笔者了解,西欧各国情况大同小异,目的是方便上下班的家长接送。法国同事说,法国小学是下午四点放学,但学生可以在校自习到六点,不收费。
换言之,西欧各国没听说有收钱托管孩童的机构,因为没有这需求。
学校托管孩童,在欧洲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的理念里,养育孩子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政府和社会要想法设法方便家长、方便孩子。
西欧也有少量福利性质的托管机构。在布鲁塞尔时,我常看到一些孩子到楼下公园对面的一座房子里玩,房子门口的标牌写着“儿童之家(Maison de Enfants)”。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周末、周三下午和假期免费让孩子们来玩,也算是托管吧。那里环境谈不上高大上,只有普通的玩具和图书,还有一男一女两位老师负责管理。“儿童之家”还组织孩子们看电影,参观农场甚至骑马之类,而且每次只收2欧元的公交车费。暑假是欧洲人度假的日子,但总有一些家庭因种种原因不能带孩子到外地度假,“儿童之家”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当然,这里没有文化课辅导,在中国家长看来有些荒废学业,我们送过几次也就作罢了。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孩童托管看似是琐碎小事,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不能一股脑儿把托管这事扔给家长,或是通过经济手段扔给社会,政府和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创造财富的社会中坚们排忧解难。
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让学校承担孩童下午托管的重任,是最实用、最经济、最安全的做法。靠社会化服务不仅让家长多花钱,而且人身安全方面也让人不踏实,甚至会对孩童的心理与价值观取向造成负面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要让孩童从小就形成让钱解决问题的观念,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不妨多一些责任与担当,多送一些温暖。